培训师研究院

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当追逐金钱的心大过教育初衷时,只想问,你的良心不会痛吗?

分类:行业动态 访问量:116 好评数:1 时间:2018年04月12日 09:00
导读: 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当追逐金钱的心大过教育初衷时,只想问,你的良心不会痛吗?

猪鼻子插大葱 横竖都是第一

自从“定位”理论火了之后,所有混培训圈的,都要千方百计给自己找一个细分市场,给自己弄一个“第一人”的称号。当然,您也千万别太较真,还有“XX之父”、“XX之母”在那等着呢。

任何一个领域,只要加上一个定语,都可以变成一个更细分的领域,然后就当之无愧了。再说,我也没说我是世界第一人,还是中国第一人,还是XX省第一人,还是XX行业讲XX内容的第一人啊。所以啊,呵呵好了。

咨询式培训,奥妙在“微”上

如今,咨询式培训已经成了很多讲师的口头禅。乍一听,还真是蛮好的一件事儿,望闻问切,然后对症下药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课程结构的微调、案例的替换、甚至课程名称的调整都变成了微咨询成果的一部分。实在是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。

当然,也确实有好的咨询式培训,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,让学员把问题充分讨论清楚,并引导学员自己去发现答案。曾经有多少个好词儿,被冒牌货给拉下神坛,哎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培训是快药,咨询是慢药。硬要把两个事情搅和在一起,怎么看都觉得别扭。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234.gif


言必称互联网思维,啥都能互联网+

“互联网思维”一出,造福了一大批老师和机构。任何课程,前面都可以加上“互联网思维的XXXX”,摇身一变变得高大上并且与时俱进,有没有?!

这里有2个坑值得大家注意。一是看内容,如果任何内容都能无限延展为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,那就嫌疑大大的。二是看实绩,如果讲师本人没有过实操经历,那么还是不要张口闭口互联网思维的好。市场的蛋糕这么大,不是什么都要往互联网上去靠的。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410.gif


流行话题就像流行感冒,一阵风刮过谁知道剩下了啥?

每年培训圈都会流行点新东西,NLP、教练、萨提亚、微课、MOOC、翻转课堂、DISC、学习体验设计、环境工程师、教育云……每个圈子永远都不缺新的概念。对于很多培训经理和企业培训部门,这些新鲜的词汇不断冲击着大家的思维。生怕被落下,于是就要去追逐,去年一窝风听这个,今年在一窝风干这个,似乎永远被概念牵着鼻子走。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502.gif

有时候,“花活儿”玩多了就容易荒废主业。培训、人才这些工作,建议大家还是把精力多放在研究企业和员工上面,技术固然重要,但不要舍本逐末。

成功学从未走远,无非是换个外衣而已

常人的心态就是这样,得意时对成功学嗤之以鼻,落魄时又对成功学趋之若鹜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对多数人来说,成功学都是屡试不爽的诱人鸡汤。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536.gif


但是,成功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也会隐藏在一些热门时髦的话题里,如微商、创业、商业模式、人脉经营等,用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听众。人永远是在理智和情感中纠结。喊喊口号固然振奋人心,塌实肯干才是长久之策。

出书不是啥事儿,别问销量

如今的出版行业高度发达,个人出书也早已不是若干年前专家们的专利了。只要你敢写,只要肯出钱,就有图书策划公司将你的大名变成铅字印刷出来。而且电商的发达,可以让你的书很快上到当当、亚马逊和京东的页面上。

当然,我们知道图书嘛,一定有畅销的,也一定有默默无闻的。不过对很多讲师、培训咖来说,出过书就可以变成个人履历的卖点,有几个人会真的深究写的是什么东西呢?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620.gif


国内国际认证,傻傻分不清

无论什么时候,考证永远都是一种刚需。多一个证书,就多一重心理安全感,这是很多人的心理诉求。如果发证方太多了,国际的、美国的、英国的、亚洲的、国家部委的、行业协会的、知名公司的,不一而足。

一不留神,你可能就从李鬼手中接过了本该李逵颁发的认证。除了认证,还有各种各样的评奖也是如此。百度一下,光”企业大学联合会“就有好多版本。擦亮眼睛,别被带到沟里。当然,也有不少人故意用李鬼蒙事儿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721.gif


骗完一线,还有二线三线

现在大家已经很适应出门吃饭看看大众点评了,大众点评的出现,让餐饮行业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透明。CtripAdvisor于旅游行业的作用也是类似。不过回到培训行业,讲师评价就变成了一个黑洞。国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、权威的讲师点评网站,这就造成了讲师好不好,销售顾问起很大作用,客户听完课才知道的情形。

当然,我们也可以靠熟人圈子的口碑来间接考证,不过这个适用面就很窄了。中国的培训市场蓬勃发展,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需求也波浪式的演进。浑水摸鱼的机构和讲师,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。

超强的山寨能力,永远都能plus

总体来说,国内对于版权课程的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。国外研发一门课程,常常历时多年,经过多位专家的多轮打磨。国内很多人喜欢做的事儿就是”引进内化“。换言之,就是基于版权课程的基础,添加一些自己的内容,包装成一门新课。模型框架可以重画,案例可以替换,练习可以模仿,方式五花八门。

这样做当然也不好评判是好是坏,往好了说,这也算”逆向工程“吧,”师夷长技以制夷“嘛。

微信图片_20180412084758.gif

不过从长远看,研发适合我们自己的版权课程,才是正道。现在全世界都在向东方看,我们做培训的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和责任感。



正在登陆...